研学旅行是否赚钱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机构运营能力、课程质量、市场定位等,但总体上行业面临高成本、低利润、激烈竞争等挑战,部分企业可能因管理不善而亏损,而头部机构可能通过规模化效应获取利润。
研学旅行的成本构成复杂,远高于普通旅游。除交通、住宿等基础开支外,专业课程开发、师资匹配、场地协调等环节均需额外投入。例如,某企业运营的"两天一夜"省外研学项目报价约1500元/人,去除交通住宿后人均利润仅几十元,若叠加课程研发成本,实际利润率更低。而课程设计要求严格遵循"研究性学习"原则,需包含科学实验、问题探究等环节,这对机构的教研能力形成硬性约束。
市场呈现"小散乱"格局,新入局者激增但淘汰率高。政策利好吸引教育公司、文旅机构、互联网大厂跨界布局,龙头企业通过并购扩大份额,但大量中小机构陷入同质化竞争。部分企业为压缩成本偷工减料,将简单参观包装为研学,甚至出现讲解错误、安全隐患等问题。如某机构将博物馆展品"张冠李戴"误导学生,或以"自由探索"名义放任学生脱离监管,引发家长投诉。
定价策略与利润空间受区域经济水平和政策导向影响显著。一线城市研学产品单价可达5000元/人,但需匹配高端师资与原创课程,实际利润率不足15%;三四线城市产品多控制在2000元/人以下,靠批量采购压低成本。部分学校将研学作为教师福利,强制学生参加多次活动,导致单客年均支出超2万元,加剧家庭经济负担。行业监管缺位滋生灰色操作,如中标流程不透明、资质审核宽松等现象屡见不鲜。
优质研学机构需构建系统性壁垒才能突围。成功案例显示,融合科技元素的创客研学项目可通过校企合作获得稳定客源,非遗技艺类课程依赖大师资源形成护城河。但行业普遍面临师资短缺痛点,持有专业认证的研学导师数量远低于市场需求,某机构为确保教学质量被迫自建培训体系。行业标准化进程缓慢,现存国标仅对交通安全作出框架性要求,具体课程标准仍属空白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