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登记个人信息是否合法,关键看是否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的“合法、正当、必要”原则。 若用于疫情防控、公共安全等公共利益目的,且采取严格保密措施,则属于合法行为;若超范围收集或泄露信息,则涉嫌违法。以下是具体分析:
-
法律依据明确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三条规定,为履行法定职责或法定义务所必需时,处理个人信息无需取得个人同意。社区作为基层治理单位,在公共卫生事件(如疫情排查)、人口普查等场景下依法登记信息具有法律依据。 -
必须遵循“最小必要”原则
社区仅能收集与具体事务直接相关的信息(如姓名、联系方式、居住证明),不得强制索要财产状况、生物识别等无关数据。例如,登记疫苗接种情况时要求提供职业信息就可能超出必要范围。 -
安全保障义务不可少
社区需采取信息加密存储、限制访问权限等措施,防止数据泄露。若因管理不善导致居民信息被公开或买卖,需承担民事赔偿甚至刑事责任。 -
居民有权监督和**
若发现信息被滥用,居民可向社区上级部门投诉,或向网信办举报;造成实际损害的,可依据《民法典》第1034条提起侵权诉讼。
提示: 遇到社区登记要求时,可主动询问用途和保管方式,对非必要信息提供有权拒绝。同时注意留存相关通知或登记表,作为**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