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工学院校史馆实践报告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沉浸式校史教育,强化师生爱校荣校意识,并依托“大思政”理念将校史资源转化为育人动能。 其亮点包括:以校史脉络展现办学精神(如从河海大学文天学院到皖江工学院的跨越)、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治校案例(如疫情防控中的服务细节)、通过杰出校友和竞赛成果彰显奋斗文化(如与一流高校同台竞技的佳绩),最终实现文化自信与育人实效的双重提升。
-
校史脉络与精神传承
校史馆以时间轴形式系统梳理了学校从筹建期到更名发展的历程,重点呈现了校训“上善若水,笃学敦行”的实践内涵。例如,校址选择的历史背景、董事长朱洪高的教育情怀等故事,生动诠释了开拓者精神,成为激励师生的重要载体。 -
育人案例与思政融合
通过校长吴继敏“人民情怀”的具体事例(如全力保障学生健康的举措),校史馆将抽象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实践,并纳入思政课实践教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参观作为实践课内容,强化了校史教育与价值观塑造的深度结合。 -
成果展示与榜样力量
馆内突出呈现学生竞赛成果(如国家级一等奖)、考研率(15%无保送)及校友奋斗故事(如创新团队实验室日夜攻关),以真实案例印证“文心立志 天道酬勤”的学风,激发学生内生动力。
总结:校史馆实践报告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历史,更在于通过具象化、故事化的内容设计,将校史资源转化为凝聚共识、推动发展的文化引擎。未来可进一步挖掘校史与地方红色资源的联动(如淮海战役精神),拓展育人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