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实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是我国网络安全的基本国策,通过五级分类管理、强制备案测评和动态防护体系,构建覆盖全社会的综合防控网络。该制度以《网络安全法》为核心依据,重点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并融入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场景的安全要求。
- 法律基础:1994年《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例》首次提出等级保护概念,2017年《网络安全法》将其上升为基本制度,明确网络运营者的安全义务和法律责任。
- 五级定级标准:根据网络重要性及破坏后果,从第一级(自主保护)至第五级(专控保护)逐级提升,第三级以上系统需每年测评并接受公安部门监管。
- 全流程管理:包括定级、备案、建设整改、等级测评和监督检查五个环节,强调“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的安全措施。
- 新技术覆盖:等保2.0将云计算、物联网、工业控制系统等纳入监管范围,要求供应链安全管理和密码应用专项评估。
- 关键设施重点保护:金融、能源等领域的核心系统在等保基础上叠加更严格的防护要求,形成“基础+重点”的双重保障机制。
随着2025年新版备案和测评规则的实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进一步强化数据摸底和动态风险防控,推动从合规达标向能力提升转型。企业需定期更新备案信息,结合新技术特性优化防护策略,以应对不断演变的网络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