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战略。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千行百业,实现全要素效率提升、全链条协同创新,已成为全球竞争新高地。我国数字经济规模11年间增长3.8倍至53.9万亿元,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超400家,展现出“技术赋能产业、数据驱动价值”的融合成效。
-
夯实融合基础
构建智能化数字基础设施是深度融合的前提。需推进5G、算力网络与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实现“云边端”算力协同和工业设备超9600万台互联。例如,三一重工通过数字化改造使生产效率提升50%,印证了基础设施融合的倍增效应。 -
释放数据动能
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关键在于流通与应用。通过建立数据产权、交易定价等制度,推动智能制造、智慧农业等领域数据价值挖掘。我国数据商企业十年增长至百万家,支撑了“线下市场+线上数据”的双向赋能模式。 -
创新协同生态
需一体推进技术、产业与人才链融合。强化人工智能、高端芯片等核心技术攻关,培育“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协作机制。例如,工业大模型部署可加速研发周期,而产学研联动能解决70%的制造业数字化人才缺口问题。 -
优化政策体系
完善数字治理与安全体系是保障。从数据安全立法到中小企业数字化补贴政策,需构建“创新容错+风险防控”并重的制度环境。欧盟《数字市场法》与我国“东数西算”工程均为跨区域协同的典型案例。
当前,融合已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化推进。未来需聚焦“全流程应用+全要素配置”,以数字技术重构实体经济价值链,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融合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