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着计算机网络兴起的是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建立的ARPAnet,它首次实现了分组交换技术和TCP/IP协议,成为现代互联网的雏形。这一突破不仅解决了军事通信的容错需求,更奠定了全球互联的技术基础,关键亮点包括:分组交换的高效性、TCP/IP协议的普适性,以及从科研向商业化的跨越式发展。
-
ARPAnet的技术奠基作用:ARPAnet最初设计目标是确保军事通信在局部受损时仍能正常运行。其采用的分组交换技术将数据分割成小块传输,大幅提升了网络利用率和可靠性。1974年开发的TCP/IP协议簇进一步统一了异构网络间的通信标准,使得不同硬件和操作系统的计算机能够互联,这一技术框架至今仍是互联网的核心。
-
从科研网络到全球基础设施的演变:1983年ARPAnet分裂为军用和民用两部分,同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建立的NSFnet接棒成为主干网,推动互联网向教育、科研领域开放。1990年万维网(WWW)的发明引入超文本和图形界面,彻底降低了互联网的使用门槛,使其从专业工具转变为大众化信息平台。
-
商业化引爆普及浪潮: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提出,互联网开始大规模商业化。企业涌入带来电子商务、在线服务等新业态,网民数量呈指数级增长。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兴起则进一步将网络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实现了“万物互联”的愿景。
如今,计算机网络已从最初的军事实验项目发展为支撑现代社会运转的“数字神经系统”。理解其起源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把握技术演进的逻辑,并为未来网络创新提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