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价格长期低迷的核心原因可总结为产能过剩、无序竞争、国际定价权缺失三大关键点。数据显示,中国稀土年产量占全球80%以上,但出口价格仅为1990年代的64%,部分产品利润甚至不足5%。这种“土价卖稀土”现象背后,是产业链低端化与市场调控失衡的综合结果。
-
产能过剩与恶性竞争
国内稀土冶炼分离产能超出实际需求近2倍,全球年需求量约10万吨时,中国产能高达18万吨。大量企业为消化库存竞相压价,导致氧化铈等产品价格一度低于猪肉。地方小型矿企的私挖盗采进一步扰乱市场秩序,加剧资源浪费。 -
产业链低端化制约附加值
中国稀土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技术专利多被美日等国掌握。尽管稀土储量占全球23%,但后端应用领域如永磁材料需向国外支付专利费。这种“出口原料—进口成品”的模式,使利润空间被压缩至1%-5%。 -
国际买家操控定价体系
国外贸易商通过“低价囤货、停购压价”策略削弱中国议价能力。当中国取消出口退税并缩减配额时,国际买家转而消耗库存,倒逼国内企业降价。100多家出口商分散经营的局面,更助长了恶性价格战。 -
政策调控与环保成本倒挂
早年粗放管理导致行业“小散乱”,近年虽通过整合稀土集团、限制开采量规范市场,但历史欠账严重。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开采回收率不足50%,环境治理成本未计入价格体系,进一步扭曲真实价值。
当前,稀土产业正从“以量取胜”转向“技术卡位”,但扭转低价困局仍需突破三大瓶颈:建立战略储备调节供需、强化深加工技术壁垒、推动国际定价中心建设。未来5年,若能将稀土资源优势转化为材料终端优势,价格体系或迎来结构性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