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备案是依据《网络安全法》及相关标准,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实施分级分类管理的重要制度。以下是核心要点:
一、定级备案基本要求
-
等级划分
系统分为五个等级,一级(用户自主保护级)至五级(访问验证保护级),等级越高,安全保护要求越严格。
-
适用范围
覆盖基础信息网络、工业控制系统、云计算平台等,需满足:有明确安全责任主体、独立业务应用、关联资源。
二、备案流程
-
自主定级
运营者需根据系统重要性、数据敏感度等确定等级,参考《定级指南》和模板(如《定级报告》《备案表》)完成初步定级。
-
专家评审
二级及以上系统需组织专家评审,跨省或全国性系统由行业主管部门统一评审。
-
主管部门核准 (可选)
部分行业需在评审后报行业主管部门核准。
-
公安机关备案
完成评审后,向属地市级以上公安机关提交备案材料,审核通过后获得备案证明。
三、关键要点
-
定期测评
二级及以上系统需每1-3年开展一次等级测评。
-
动态调整
系统功能、数据变化或等级调整时,需重新定级并备案。
-
主体责任
运营者需承担安全建设、整改及监督检查责任,公安机关负责全程监督。
四、注意事项
-
全面梳理 :无论是否已备案,所有第二级及以上系统均需重新梳理并备案。
-
材料要求 :需包含定级报告、备案表、安全保障措施说明等,部分需补充第三方安全情况。
通过以上流程,确保信息系统符合安全标准,有效防范网络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