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等级划分标准主要依据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安全需求及潜在危害程度,将系统分为五个等级,具体如下:
一、等级划分标准
-
一级(自主保护级)
适用于小型企业、中小学等一般信息系统,无需备案。防护措施包括基础访问控制,可抵御常见攻击,保障公民、法人合法权益。
-
二级(指导保护级)
适用于地市级以上单位非核心信息系统,需备案并建议每年评估一次。要求身份认证、日志记录等,防止严重损害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
三级(监督保护级)
适用于地市级以上国家机关、重要企业等,需接受监管部门监督。需增加入侵检测、应急响应等,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
四级(强制保护级)
适用于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如电力系统),必须实施数据加密、物理隔离等硬核措施,防止特别严重损害国家安全。
-
五级(专控保护级)
适用于国家机密系统,采取“专人专管”等最高级别防护,确保极端重要信息的安全。
二、核心依据
-
重要性评估 :涵盖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及公民权益。
-
危害程度 :从一般损害到特别严重损害逐级递增。
-
监管要求 :一级自主保护无需备案,五级专控保护需严格监管。
三、实施依据
- 依据国家标准《GB-17859》和《GB/T 22239》制定,2019年等保2.0版本更新了具体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