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的核心在于数据要素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而命门则是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与安全可信的数据治理体系。通过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数字经济正重塑全球产业格局,但若无法突破芯片、算法等“卡脖子”环节,或缺乏完善的数据流通规则,将严重制约其可持续发展。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经济的“血液”。从智能制造到智慧城市,数据的高效采集、处理与分析能力直接决定产业升级效率。例如,工业互联网通过实时数据优化生产流程,使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提升至75%以上。技术创新是释放数据价值的关键引擎,智能算力规模突破5000亿元,国产AI芯片市占率三年内有望从15%跃升至40%,为数字经济提供底层支撑。
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关乎发展主动权。我国在5G、量子计算等领域已跻身第一梯队,但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仍依赖进口。历史经验表明,缺乏核心技术将导致产业命脉受制于人,如部分企业因算力封锁被迫调整大模型研发计划。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同样不可忽视,需构建“可用不可见”的密态计算体系,平衡数据流通与风险防范。
数字经济的另一命门在于治理框架的完善。当前数据交易规模超1600亿元,但跨域流通仍面临权属不清、标准缺失等挑战。通过区块链技术建立可信数据空间,或采用“数据元件”理论实现分类分级流通,可破解数据孤岛难题。例如,某机场通过加密核验技术,在保护隐私的同时实现刷脸通行,日均处理量提升30%。
未来,数字经济将迈向“连接一切”的智能时代。企业需同步夯实技术底座与治理能力,既要以AI大模型推动效率革命,也需通过法规建设防范算法歧视等伦理风险。只有打通数据—技术—场景的全链路,才能真正激活数字经济的万亿级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