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智能人形机器人价格跨度显著,从不足万元到80万元不等,核心差异在于功能配置与应用场景。例如,基础款如宇树G1售价9.9万元,而全尺寸工业级机器人如Unitree H1高达65万元,家庭陪护型则下探至3.99万元(松延动力N2)。未来随着量产加速与技术迭代,价格有望进一步亲民化,特斯拉Optimus甚至预测降至2万美元以下。
-
价格分层与功能关联:
- 低配基础款(8万—10万元):如众擎PM01、宇树G1,主打教育科研或简单动作演示,体型较小、续航有限。
- 中高端全尺寸款(20万—80万元):如优必选Walker S、越疆Dobot Atom,适用于工业制造、商业服务,具备复杂运动能力和高精度操作。
- 家庭服务型(1万—20万元):如AI陪伴机器人(9000元)、远征AI机器人(20万元内),侧重健康监测、儿童教育等场景。
-
成本驱动因素:
- 硬件占比70%:关节电机、减速器等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国产替代可降本(如宇树自主研发减速器成本降低78%)。
- 研发与软件投入:运动控制算法、AI训练算力消耗高昂,单台训练能耗仍需优化。
-
未来趋势与挑战:
- 量产提速:2025年被视为“量产元年”,特斯拉、智元等计划年产能破万台,规模效应将摊薄成本。
- 技术瓶颈:手部灵活性、场景泛化能力不足,隐私与安全标准缺失制约家庭场景渗透。
总结:当前人形机器人价格仍受制于技术与供应链,但B端先行、C端试水的路径清晰。消费者可按需选择,企业需关注国产替代与场景创新,而投资者可紧盯量产进度与政策红利(如杭州、深圳的产业链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