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或清洁后地面湿滑易引发摔倒事故,防滑鞋选择、减速慢行、设置警示标识、保持地面干燥是关键预防措施。提前做好防护可有效降低滑倒风险,避免骨折、扭伤等严重后果。
保持地面清洁干燥是首要任务。及时清理积水油渍,铺设防滑地垫,尤其在楼梯、斜坡等区域需增加防滑处理频率。室内外温差导致的水汽凝结需用除湿设备干预,避免形成隐形湿滑层。
调整行走姿势与速度能大幅提升安全性。双脚小幅分开、降低重心,避免单手负重;上下台阶时抓握扶手,步伐放慢。中老年人可使用助行器或拐杖增加支撑点,减少失衡概率。
穿着防滑性能强的鞋子至关重要。选择橡胶底、沟槽深的鞋款,避免平底皮鞋或高跟鞋。必要时可加装防滑鞋套,户外活动优先选择具有防水防滑标识的专业运动鞋。
设置醒目警示标识可强化风险提示。在湿滑区域摆放“小心地滑”三角牌,配合黄色反光条增强可视性。公共场所应通过广播、电子屏滚动提醒,引导人群主动绕行高风险区域。
若意外滑倒,正确应急处理能减轻伤害。摔倒瞬间尽量用手肘缓冲,保护头部;起身前检查是否骨折,避免二次损伤。出现持续疼痛或肿胀需立即就医,48小时内冰敷患处减少内出血。
安全意识与防护措施需同步落实。定期检查场所防滑设施,雨天减少户外逗留时间,随身携带防滑喷雾等应急工具,多维度防范湿滑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