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传销的新模式与套路正借助互联网技术、金融概念和社交工具不断升级,隐蔽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核心仍是“拉人头”“高额返利”的骗局本质。 以下是近年常见的五大变种:
-
金融化包装的“高收益陷阱”
以区块链、虚拟货币、元宇宙等概念为幌子,宣称“静态收益”“矿机分红”,实则通过层级奖励发展下线。例如“XX链”项目假借“矿机租赁+币值增值”名义,资金最终流向境外服务器,参与者提现时遭遇“系统升级”拖延。 -
社交电商外衣下的“微商传销”
伪装成正规电商或微商,通过微信群、小程序发展会员,要求缴纳入门费或“拿货费”,以“团队计酬”模式鼓励“招商”。某“生鲜平台”以消费满额返现为名,实际要求发展下线才能提现,涉案金额超3000万元。 -
国家政策背书的“项目骗局”
虚构“西部大开发”“雄安建设”“一带一路”等政策项目,伪造红头文件或国企合作假象。例如“禾元农场”谎称获得国家扶持,吹嘘上市前景,后台数据造假百万头黑猪认养规模,实为空壳公司。 -
情感绑架与场景渗透
利用婚恋、旅游、养老等场景,以“免费高端游”“消费养老”为诱饵,通过线下考察、微信群洗脑。近期曝光的“黄昏恋”传销案中,老年人被诱导投资“养老院项目”,最终血本无归。 -
技术化隐蔽与跨境转移
采用智能合约、匿名钱包转移资金,利用AI话术机器人自动回复,甚至通过海外投资“洗白”赃款。2024年某虚拟货币传销案中,资金流向涉及20余国,侦破难度极大。
提示: 无论传销如何“变脸”,其核心特征不变——要求缴纳入门费、鼓励发展下线、承诺不切实际的高回报。遇到“零风险高收益”项目时,务必核查资质、拒绝冲动投资,并向监管部门举报可疑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