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实务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化、动态化的助人框架,旨在通过专业方法帮助个人、家庭、群体、组织或社区实现问题解决和能力提升。根据权威资料,该过程通常包含以下六个阶段:
一、接案
-
明确服务对象与需求
通过面谈、观察等方式了解服务对象的背景、问题及需求,建立初步的专业关系。
-
建立专业关系
运用同感、尊重等技巧,澄清双方期望,激励服务对象接受帮助并参与决策。
-
完成接案评估
初步判断服务对象的问题严重性、紧急性及可处理性,决定是否正式介入。
二、预估
-
问题分析与评估
深入探究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发展阶段及影响因素,形成问题诊断报告。
-
资源整合与需求确认
评估机构资源及服务对象自身资源,明确干预方向和优先级。
三、计划
-
制定服务目标
基于预估结果,设定具体、可衡量的短期和长期目标。
-
设计干预方案
确定服务策略、行动步骤及时间安排,形成书面计划。
-
服务对象参与计划制定
协助服务对象理解计划内容,促进其自主决策和责任承担。
四、介入
-
实施干预措施
根据计划采取直接行动,如个案辅导、小组工作或社区活动,帮助服务对象改变行为或解决困境。
-
调整与优化
动态评估干预效果,及时调整方案以适应服务对象变化。
五、评估
-
过程评估
监测服务实施过程,确保符合专业标准及服务对象需求。
-
结果评估
对服务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分析,判断是否实现预期效果。
-
经验总结与反馈
形成评估报告,记录成功经验与不足,为后续服务提供参考。
六、结案
-
目标达成确认
评估服务对象是否达到预设目标,决定是否终止服务。
-
后续跟进计划
协助服务对象建立自我支持系统,提供必要的长期资源链接。
-
专业关系终止
通过面谈或书面协议正式结束服务关系,确保服务对象知情权。
关键注意事项
-
系统性思维 :需从“人与环境”视角分析问题,整合个人、家庭、社会等多重因素。
-
专业伦理 :始终以服务对象利益为核心,尊重其自决权与隐私。
-
动态调整 :根据服务对象反馈灵活调整计划,避免僵化干预。
以上六个阶段相互关联、循环反馈,形成持续改进的实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