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安全检查工作方案是确保安全度汛的核心措施,需围绕“全面排查、分级负责、动态整改”三大原则展开。其核心在于责任落实到人、隐患动态清零、应急响应高效,通过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结合,最大限度降低洪涝灾害风险。
-
责任体系构建
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明确市县乡村四级责任人,签订责任书并公示。重点检查责任人履职情况,如是否熟悉辖区风险点、是否参与预案演练等。建立“问题-责任-整改”三张清单,确保每个隐患点有专人跟踪。 -
风险排查重点
聚焦三类区域:防洪工程(堤防、水库、水闸)、薄弱环节(山洪易发区、地下空间、尾矿库)、关键设施(交通干线、电力通信基站)。采用“自查+抽查+督查”三级排查机制,自查阶段要求管理单位逐项签字确认,抽查阶段由省级防指随机暗访。 -
动态整改与应急准备
对短期内无法整改的隐患,制定应急度汛方案,如临时加固、预警阈值调整。储备抢险物资按“就近存放、品种匹配”原则分布,确保1小时内可调拨至风险点。同时完善“叫应机制”,确保预警信息直达基层责任人。 -
科技赋能监测预警
整合水利、气象、地质等多部门数据,通过AI模型预测淹没范围和影响时段。为高风险区配备卫星电话、应急广播等“断电断网”场景下的通讯装备,确保信息传递不中断。
提示:每年汛前需更新方案,结合上年度险情优化检查清单。企业、社区应同步开展自查,避免“政府热、基层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