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省GDP总量达47050.6亿元,全国排名第11位,增速5.8%(高于全国平均0.6个百分点),但较2022年下滑1位跌出前十。合肥以12673.8亿元贡献全省26.9%的经济总量,芜湖、滁州、阜阳紧随其后,四市合计占比超52%。皖南与皖北人均GDP差异显著,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地人均超10万元,而阜阳不足4.1万元,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
分点论述:
-
全国排名与增速表现
安徽GDP总量居全国中游,名义增速5.48%优于全国平均,但受上海反超及中部省份数据调整影响,排名从第10降至第11。实际增速5.8%体现稳中向好态势,第三产业对增长贡献率达51.8%,成为主要驱动力。 -
地市经济格局
合肥作为全省核心,GDP占近三成,增速(5.8%)与增量(660.7亿元)均领跑。芜湖(4741亿元)、滁州(3782亿元)依托长三角一体化红利,增速超全省平均。皖北人口大市阜阳GDP总量第4,但人均垫底,凸显“量大质弱”特点。 -
产业与创新亮点
汽车、光伏、锂电等新兴产业贡献显著: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60.5%,光伏制造业营收全国第三。合肥“人造太阳”、量子计算等科技突破助推创新能力稳居全国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超70%。 -
区域差异与挑战
皖南人均GDP(14531美元)是皖北(6863美元)的2.1倍,合肥独大导致省内“虹吸效应”加剧。皖北需加快产业转型,缩小与长三角腹地的差距。
总结提示:安徽经济总量虽未跻身全国前十,但增速与结构优化表现亮眼。未来需强化合肥辐射力,推动皖北振兴,深化长三角产业链协同,以科技创新持续释放增长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