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考于1977年正式恢复,这一决策由***推动,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当年冬季,570万考生走进考场,录取率仅4.7%,却彻底改变了“读书无用论”的社会风气,重启了公平选拔人才的通道。
-
恢复背景与决策过程
“文化大革命”期间,高考中断11年,教育质量严重滑坡。1977年8月,***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武汉大学副教授查全性力陈恢复高考的紧迫性。***当场拍板,要求“今年就改”,并亲自修改政审条件,强调“本人表现好”和“择优录取”两条原则。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文件,宣布恢复高考。 -
历史性考试场景
1977年12月,全国举行唯一一次冬季高考,考场出现师生同考、夫妻同考的感人画面。因报考人数激增,考卷纸张不足,中央调用印刷《毛选》的纸张应急。最终27.3万人被录取,包括“老三届”和社会青年,年龄跨度从17岁至30余岁。 -
深远社会影响
高考恢复打破了“唯成分论”,让知识重新成为上升通道。1977级、1978级大学生(合称“新三届”)毕业后成为各领域骨干,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此后,高考制度逐步改革,但“公平竞争”的核心原则始终未变。
如今,高考已从精英教育迈向普及化,录取率超50%,但其作为社会公平基石的意义历久弥新。回望1977年,那场考试不仅是个体命运的转折,更是一个国家尊重知识、重启理性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