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2024年各区GDP呈现“一核多极”格局,铜山区以1485.7亿元总量领跑全市,新沂市、沛县双双突破千亿大关,泉山区、邳州市等区域增速亮眼,全市经济总量逼近万亿级门槛。
-
总量分布:核心区与县域经济并进
铜山区作为全市经济引擎,GDP占比超15%,依托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集群稳居榜首。新沂市(1354.9亿元)、沛县(1126.1亿元)首次跻身“千亿俱乐部”,显示县域经济崛起。泉山区(811.9亿元)因包含港务区,总量跃居市区第一,金融与商贸贡献显著。 -
增长动能:新兴产业与传统升级双驱动
铜山区通过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基地建设拉动7.8%增速;新沂市以半导体、光伏储能项目为核心,工业增加值增长15%。丰县(615.9亿元)依托智能装备制造和农产品加工,增速超10%,转型成效突出。贾汪区(470.5亿元)通过生态修复发展文旅,第三产业占比提升至41%。 -
区域协同:差异化定位避免同质竞争
主城区(鼓楼、云龙、泉山)聚焦现代服务业,形成半小时经济圈;邳州、新沂依托交通干线融入长三角;丰县、沛县重点发展清洁能源和现代农业。徐州经开区(963.2亿元)通过“飞地经济”与贾汪区共建产业园,实现资源互补。 -
挑战与潜力:结构优化仍需突破
睢宁县(772.5亿元)纺织服装产业占比仍高,新兴产业培育待加速;港务区(102.1亿元)虽增速达8.7%,但规模偏小。铜山区人均GDP低于泉山区,反映重工业利润外流问题。
徐州各区GDP的梯次分布与特色化发展,为冲刺“万亿之城”奠定基础。未来需强化创新驱动,平衡主城与县域的产业分工,推动全域高质量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