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应急自救互救知识,关键时刻能挽救生命! 无论是突发疾病、意外伤害还是自然灾害,4-6分钟的“黄金救命时间”内采取正确措施,可显著提高生存率。本文将系统介绍心肺复苏、止血包扎、气道异物处理等核心技能,帮助读者从理论到实操全面提升应急能力。
-
心肺复苏(CPR):发现无意识、无呼吸者,立即呼救并开始胸外按压(30次/组,深度5-6厘米),配合人工呼吸(2次/组)。按压位置为两乳头连线中点,保持手臂垂直、频率100-120次/分钟。持续至专业救援到达,避免中断。
-
止血与包扎:直接压迫伤口是最有效的止血方法,用干净布料持续按压至少10分钟。骨折固定需用夹板或硬物支撑伤肢,减少移动。三角巾包扎适用于头部、关节等不规则部位,注意松紧适度避免二次伤害。
-
气道异物梗阻处理:成人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站于患者身后,一手握拳抵住脐上两横指,另一手包住拳头快速向上冲击。婴儿则需拍背联合胸外按压,动作轻柔但果断。
-
灾害应对原则:火灾逃生时低姿前进、湿巾捂口鼻;地震优先躲避“三角区”,远离玻璃和悬挂物;台风前加固门窗,备足物资。保持冷静是自救互救的核心前提。
立即行动,生命不容等待! 建议参与线下实操培训巩固技能,定期复习急救步骤。社区、学校等场所应配备急救包,并推动“人人学急救”的公益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