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教育是培养全民安全素养、筑牢国家安全防线的战略性工程,其核心在于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系统覆盖思想理论、形势分析、法律规范、实践技能四大维度,尤其需强化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意识与战略思维。 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非传统安全威胁凸显,高校作为意识形态主阵地,必须通过常态化教育将国家安全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思想理论教育是国家安全教育的根基。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纲领性思想,突破了传统安全范畴,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11个领域纳入体系,强调“五大要素”和“十个坚持”的辩证关系。高校需通过课程系统讲授中国传统安全思想精华与党的国家安全理论创新成果,帮助学生建立分析安全问题的科学思维框架。例如,结合党史中的隐蔽战线斗争案例,阐释“坚持党对国家安全绝对领导”的政治原则,深化对国家安全道路中国特色的理解。
形势分析教育重在培养忧患意识与战略视野。当前我国面临外部主权维护与内部社会稳定双重压力,需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治理失衡、技术封锁等非传统风险,同时掌握分析安全形势的方法论。可通过模拟联合国安全议题辩论、国际战略智库报告解读等形式,提升学生对地缘政治、网络安全等前沿问题的敏感度。2024年最新数据显示,高校网络安全事件中境外攻击占比达67%,这类现实案例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防范意识。
法律规范教育是依法维护安全的基础。我国已构建以《国家安全法》为核心的190余部法律法规体系,涵盖反间谍、网络安全等关键领域。教育中需重点解读公民权利义务条款,如《反间谍法》中“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持有国家秘密”的禁止性规定,结合大学生求职误入间谍陷阱等典型案例,强化“国家安全红线不可触碰”的法治观念。近年来高校普法实践表明,情景剧、模拟法庭等互动形式更易促进法律知识内化。
实践技能教育直接提升风险应对能力。针对网络渗透、意识形态渗透等新型威胁,需培养学生识别钓鱼邮件、举报可疑行为等实操技能。部分高校已开设“安全攻防演练”课程,通过模拟黑客攻击场景训练应急响应能力。应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安全宣传、边境安全教育等实践活动,将维护安全的意识转化为日常行动力。
总结来看,高质量的国家安全教育需构建“理论-形势-法律-技能”四维体系,注重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的深度融合。教育者应善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节点,创新VR安全体验、跨校安全竞赛等形式,持续提升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对于个人而言,主动学习安全知识、警惕身边风险隐患,是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最直接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