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县曾为省级贫困县,但已于2018年8月经安徽省政府批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目前不属于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 其脱贫成果通过特色产业、长效机制和持续政策保障得到巩固,并逐步实现乡村振兴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
历史背景与脱贫进程
蒙城县2012年被列为安徽省扶贫开发重点县,2014年识别贫困村60个、贫困人口8.63万人。通过六年攻坚,2018年成为安徽省首批脱贫摘帽的四个县之一,贫困发生率从7.04%降至1.47%,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 -
特色脱贫路径
依托“虾稻共作”等创新农业模式,蒙城县将低洼水患区转化为年产值超6亿元的产业带,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3000元。龙头企业如精益诚食品、星辉制衣等通过就业帮扶和分红机制,助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
长效机制与后续发展
脱贫后,蒙城县坚持“四不摘”政策(不摘责任、政策、帮扶、监管),建立网格化防返贫监测体系,并持续投入衔接资金发展产业。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达480.23亿元,2024年增长至549.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优化,经济韧性显著增强。 -
当前经济与社会成就
截至2025年,蒙城县已跻身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文化工作模范县,并入选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名单。一季度GDP增速达6.7%,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2.5%,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活力。
蒙城县的脱贫实践证明,精准施策与产业创新是可持续脱贫的核心。未来需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巩固乡村振兴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