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高三诗歌鉴赏答题模板及技巧总结,综合多个权威来源整理而成:
一、常见题型及答题模板
-
分析意境型
-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
答题步骤 :
-
描绘画面:用语言再现诗中主要景物(如“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
-
概括氛围:用双音节词(如“孤寂冷清”“雄浑壮阔”)体现景物特点;
-
分析情感:结合景物与情感契合点,具体说明诗人思想感情(如“感伤”需说明原因)。 - 示例 :杜甫《绝句二首》通过“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描绘春日图景,表达暂居草堂的欣慰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
-
-
鉴赏人物形象型
-
答题步骤 :
-
找出描写人物的诗句(直接/间接);
-
分析外在特征与精神品质(如“抚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体现隐士特质);
-
结合主题说明作用:分析人物对表达情感或哲理的贡献。 - 示例 :王维《鹿柴》通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塑造隐士形象,体现其超脱尘世的境界。
-
-
-
赏析景物形象型
-
答题步骤 :
-
概括氛围特点:用双音节词(如“萧瑟凄凉”“恬静优美”)描述景物(如“枯藤老树昏鸦”);
-
重建画面:结合意象还原具体场景(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分析情感寄托:探讨景物与诗人情感的关联(如“明月”常寄托思乡情)。 - 示例 :王之涣《登鹳雀楼》通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展现壮阔景象,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
-
分析表达技巧型
-
答题步骤 :
-
识别手法:如比喻(“春风又绿江南岸”)、拟人(“明月松间照”)等;
-
阐述作用:说明手法对情感表达或意境营造的影响(如比喻增强画面感);
-
结合语言特色分析:如用词精准度、节奏感等。 - 示例 :李商隐《锦瑟》通过“沧海月明珠有泪”运用比喻,隐喻人生悲剧与爱情遗憾。
-
-
二、答题通用技巧
-
快速把握主题 :结合诗人背景、时代背景及诗歌体裁(如抒情诗侧重情感传递);
-
聚焦意象 :分析“象”与“意”的融合,如“梅”象征高洁品格;
-
注意语言特色 :理解关键词的比喻/象征意义(如“东风”在《诗经》中常表思念);
-
避免空洞回答 :需具体说明情感来源(如杜甫“感时花溅泪”因忧国忧民)。
三、典型错误规避
-
情感分析空洞 :应结合具体景物或事件说明情感根源(如杜甫《春望》的“感时”源于安史之乱);
-
画面描述不准确 :需忠实原诗同时加入合理联想(如“大漠孤烟”需体现苍凉感);
-
忽视艺术手法 :如未分析比喻对情感强化作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通过以上模板与技巧,可系统提升诗歌鉴赏能力,应对高考语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