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沃尔特·李普曼在1943年出版的《美国外交政策》一书中提出,他将国家安全定义为“国家避免因被迫妥协而牺牲核心利益的能力”。这一概念的诞生标志着现代国家安全理论体系的萌芽,其核心聚焦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发展利益三大关键维度。
-
历史背景与提出动因
二战期间国际秩序动荡催生了系统性安全理论需求。李普曼基于美国参与全球战争的实践,首次将“国家安全”从军事防御扩展到政治、经济等多领域综合防护,强调国家需通过战略平衡维护根本利益。该理论为冷战时期各国制定安全政策提供了范式基础。 -
概念的核心内涵演变
- 传统安全观:初期特指军事防御与领土主权,如核威慑、边境管控
- 非传统安全扩展:20世纪70年代后逐步涵盖能源安全、网络安全等新威胁
- 中国特色的发展:2014年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新增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等16个领域
-
对现代国际关系的影响
该概念的提出促使联合国1945年**明确“集体安全机制”,推动各国建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等专职机构。当代国家安全评估已形成“风险识别—能力建设—危机应对”的标准流程,例如反恐情报共享、供应链韧性评估等实践均源于此理论框架。
随着全球化深化,国家安全概念持续动态调整,当前人工智能治理、生物安全等新兴议题正被纳入各国安全战略。理解这一概念的演变逻辑,有助于把握国际局势变化的底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