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主要包含数据保密性、系统完整性、资源可用性、身份真实性和操作可控性五大核心维度,涵盖从数据加密到权限管控的全链条防护体系。
-
数据保密性
通过加密算法(如AES、RSA)和访问控制机制,确保敏感信息仅被授权者读取。典型场景包括企业数据库的权限分级、通信渠道的端到端加密,防止商业机密或用户隐私泄露。 -
系统完整性
利用哈希校验(如SHA-256)、数字签名技术,保障数据在传输或存储中不被篡改。例如金融交易记录的防篡改设计、软件更新包的完整性验证,避免恶意代码注入或数据污染。 -
资源可用性
采用负载均衡、容灾备份和抗DDoS攻击方案,确保关键业务系统持续稳定运行。典型案例包括云服务商的多地域冗余架构、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的灾备恢复机制。 -
身份真实性
通过多因素认证(生物识别、动态令牌)、零信任架构验证用户身份,防御钓鱼攻击和身份伪造。企业内网准入控制、政务系统实名认证均依赖此维度降低冒充风险。 -
操作可控性
基于角色权限管理(RBAC)、操作审计日志实现行为追溯与管控。例如企业内部敏感操作的双人复核制度、政府信息系统操作留痕,确保操作合规且可追责。
信息安全需在技术防护、管理流程和人员意识三层面协同推进,企业及个人应定期更新防护策略、开展渗透测试,并关注《网络安全法》等合规要求,构建动态防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