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高考15年的是唐尚珺和汪侠,但他们的故事截然不同。唐尚珺是广西考生,因执着于清华梦多次复读,2023年第15次参加高考;汪侠是南京86岁老人,从2001年高考取消年龄限制后连续15年参考,只为圆大学梦。两人年龄、背景、目标均不同,但都成为社会热议的“高考钉子户”。
唐尚珺1989年生于广西山村,因家庭贫困早年复读。2009年至2023年,他15次参加高考,分数从372分逐渐提升至2023年的594分,曾获中国政法大学、厦门大学等录取机会,但均放弃,直到2023年决定结束复读生涯,选择师范类专业。他的经历引发关于“执着与偏执”“资源消耗”的争议,但他表示已放下清华执念,渴望回归普通生活。而南京86岁的汪侠则代表另一种高考精神。2001年高考取消年龄限制后,他连续15年报名参考,2015年时曾信心满满预估630分,但实际成绩仅26分,即便如此仍无放弃之意。他早年因历史原因错过大学,晚年以高考弥补遗憾,其故事被赋予“活到老学到老”的象征意义,也引发对高龄考生现实困境的思考。两人用不同路径诠释高考意义:唐尚珺的反复冲刺折射个体对顶尖学府的强烈渴望与时代局限的碰撞;汪侠的坚持则展现终身学习的韧性与晚年追求自我价值的勇气。高考不仅是选拔机制,更是不同人生轨迹交汇的特殊舞台。无论结果如何,他们的故事提示我们:教育选择应平衡理想与现实,而个体的选择权利同样值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