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现金流量表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环节,通过系统记录现金流入与流出,直观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质量及资金周转效率。其核心步骤包括数据整理、分类调整、编制主表与附表,最终验证勾稽关系。以下是详细操作指南:
-
选择编制方法
主流方法包括工作底稿法和T形账户法。工作底稿法通过五栏式底稿(期初数、调整分录借贷方、期末数)逐项分析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数据,编制调整分录并过入现金流量表项目;T形账户法则为所有非现金项目开设账户,通过分析变动数直接归集现金流方向。两种方法均需将现金流动按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分类,且调整分录中现金流入记为借方,流出记为贷方。 -
数据准备与调整
- 基础数据:提取资产负债表期初期末数、利润表本期数,重点关注货币资金、应收应付、存货等科目。
- 权责发生制转换:通过调整分录将非现金项目(如折旧、摊销)转换为现金基础,例如计提的坏账准备需加回净利润。
- 特殊处理:不涉及现金收支的重大活动(如融资租赁)需在附注披露,汇率变动影响单独列示。
-
主表编制
- 直接法填列经营活动现金流:以营业收入为起点,调整应收/应付、存货等变动值,公式如:
- 投资与筹资活动:按实际收付现金分类,如购置固定资产支付的现金计入投资活动,偿还借款本息计入筹资活动。
- 直接法填列经营活动现金流:以营业收入为起点,调整应收/应付、存货等变动值,公式如:
-
附表(补充资料)编制
采用间接法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现金流,调整项包括:- 非现金费用:资产减值准备、折旧摊销等加回。
- 营运资本变动:存货减少、经营性应收项目减少等增加现金流,反之则减少。
- 投资筹资相关损益:处置固定资产收益需扣除,财务费用需加回。
-
验证与复核
核对主表现金净增加额与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变动是否一致,附表中调节后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需与主表对应数据完全匹配。若使用财务软件,需检查自动归类的准确性,如银行手续费是否误计入筹资活动。
提示:定期编制可结合历史数据对比分析趋势,异常波动需追溯业务原因。现金流量表不仅是合规要求,更是优化资金管理的决策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