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是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即以企业实际收付的现金为核心,剔除权责发生制下的非现金项目,动态反映经营、投资和筹资活动的真实资金流动。关键亮点包括:现金范围涵盖库存现金、可随时支取的存款及3个月内到期的短期投资;编制方法采用直接法与间接法结合;数据需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严格勾稽。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定义
现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不含受限定期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现金等价物需满足期限短(3个月内)、流动性强、价值变动风险极低的条件,如短期国债、货币市场基金。银行承兑汇票、受限保证金等不属于现金等价物。 -
编制方法的双重路径
- 直接法:逐项列示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如销售收款)和流出(如采购付款),直观展示资金来源与用途。
- 间接法:从净利润出发,通过调整折旧、应收应付变动等非现金项目,倒推经营活动现金流,揭示利润与现金流的差异原因。
-
三大活动分类逻辑
- 经营活动:核心业务产生的现金流,如销售收入、支付工资,体现企业“造血能力”。
- 投资活动:长期资产购建或处置的现金流,反映战略扩张或收缩。
- 筹资活动:股权融资、债务借还等现金流,显示资本结构变化。
-
与其他报表的勾稽关系
现金流量表期末现金余额需与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一致;间接法调节项需与利润表项目匹配,如折旧、财务费用等,确保数据体系的自洽性。
掌握现金流量表编制基础,能更精准评估企业流动性风险与盈利质量。建议结合企业实际业务特点,规范现金分类标准,定期复核数据逻辑,提升财务决策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