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属于
根据相关政策和搜索结果,贫困户的认定主要基于家庭年人均纯收入标准,而非是否获得补贴。以下是具体说明:
一、贫困户的认定标准
-
绝对贫困人口
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27元的家庭,通常被认定为绝对贫困人口。
-
相对贫困人口
年人均纯收入在628-865元之间的家庭,属于相对贫困人口。
-
低收入人口
年人均纯收入在866-1205元之间的家庭,被归类为低收入人口。
二、补贴与贫困户的关系
-
补贴的发放前提
补贴(如产业扶持、教育资助等)通常针对符合收入标准的贫困户,但补贴本身并不改变其贫困属性。例如:
-
产业扶持资金用于支持贫困家庭发展产业,但仅适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
-
教育资助(如免学杂费、助学金)针对贫困家庭学生,而非家庭整体。
-
-
无补贴的贫困户
即使未获得任何专项补贴,只要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贫困线(如865元),仍可能被认定为贫困户。
三、特殊情况说明
-
财产与收入的分离
根据《民法典》,夫妻共同财产需共同承担债务。若一方因贫困无法承担生活开支,可能通过法律途径申请财产分割,但不会直接改变贫困状况的认定。
-
动态管理机制
贫困户的认定实行动态管理,收入变化可能导致资格调整。例如,通过产业扶持实现收入增长后,可能退出贫困户行列。
总结
贫困户的判定以年人均纯收入为核心标准,补贴是帮助改善贫困状况的辅助措施,而非贫困的判定依据。若家庭收入未达贫困线,即使无补贴,仍可能被认定为贫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