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需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经典著作、临床学科及现代医学知识,涵盖约20门核心课程,重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及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
-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核心概念,掌握中医思维模式,理解人体生理病理机制,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 中医诊断学:重点训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论治能力,学习病历书写及临床思维。
- 中药学与方剂学:需熟悉中药性味归经、功效及配伍,掌握100-150首常用方剂的组成、变化及临床应用。
- 中医经典著作:精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理解经典方剂理论与临床指导意义。
- 临床学科:分科学习中医内、外、妇、儿、针灸、推拿等学科,掌握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方法,注重辨证与施治。
- 现代医学融合:补充学习解剖学、生理学、诊断学基础及内科学,结合现代诊疗设备提升综合诊断能力。
- 临床实践与跟师:通过200-400学时的临床实习及跟师学习,观察名医诊疗过程,积累实践经验,强化辨证能力。
学习者需先夯实理论基础,再结合实践训练,逐步掌握辨证施治技巧。同步研读经典、学习现代医学知识,保持长期知识更新与技能训练是成为合格中医师的关键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