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恢复高考考试科目分为文理两类,具体如下:
一、文科类
-
必考科目:政治、语文、数学
-
加试科目:史地(历史、地理)
二、理科类
-
必考科目:政治、语文、数学
-
加试科目:理化(物理、化学)
说明 :
-
分科考试 :文理两类均包含政治、语文、数学三科,文科额外考史地,理科额外考理化。
-
外语专业 :报考外语类专业的考生需加试外语。
-
考试时间与背景 :1977年12月恢复高考,全国570万考生参加,录取率4.8%。
1977年恢复高考考试科目分为文理两类,具体如下:
一、文科类
必考科目:政治、语文、数学
加试科目:史地(历史、地理)
二、理科类
必考科目:政治、语文、数学
加试科目:理化(物理、化学)
说明 :
分科考试 :文理两类均包含政治、语文、数学三科,文科额外考史地,理科额外考理化。
外语专业 :报考外语类专业的考生需加试外语。
考试时间与背景 :1977年12月恢复高考,全国570万考生参加,录取率4.8%。
1977年10月21日,中国正式宣布恢复中断11年的高考制度。 这一决策彻底改变了知识青年的命运 ,重启了公平选拔人才的国家通道 ,并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教育基础 。高考中断的根源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系统的冲击,而恢复高考则标志着国家拨乱反正的关键转折。 高考中断的背景与原因 政治运动冲击教育体系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高考被批判为“资产阶级教育制度”
高考制度在1966年至1977年暂停,1977年10月21日正式恢复,当年冬季举行考试,570万人报考,录取率不到5%。2025年高考迎来重大变革,取消本科批次线、推行新高考模式、严格限制复读等政策落地,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1966年“文革”爆发后,高考制度被废止,大学改用“群众推荐”方式招生,导致教育质量严重下滑。1977年8月,***主持恢复高考,同年10月21日发布招生文件
中国高考制度于1977年正式恢复 ,这是***推动教育拨乱反正的关键决策,改变了570万青年的命运 ,并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尽管1978年仍有大规模考试,但政策制定、考试实施及首批新生入学均集中在1977年完成。 决策时间与背景 :1977年8月***主持召开科教座谈会,明确废除推荐制,提出“自愿报考、统一考试”原则。10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恢复高考文件
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考试科目分为文科4科 (政治、语文、数学、史地)和理科4科 (政治、语文、数学、理化),外语专业需加试外语,但外语成绩最初仅作为录取参考。 科目设置 文科必考政治、语文、数学,加考历史与地理综合(史地);理科必考相同三科,加考物理与化学综合(理化)。这一设计延续了“文革”前的分科模式,注重基础学科能力评估。 外语的特殊性 报考外语专业的考生需加试外语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共有570万考生参加考试,最终录取27万人,录取率仅为4.7%,创历史最低记录。这一年中国高考首次在冬季举行,考试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录取率反映了当时教育资源和人才需求的特殊背景。 1977年的高考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重新启动,吸引了全国570万考生报名,涵盖工人、农民、知青、复员军人等群体。由于考试准备时间极短(仅两个月)
恢复高考是1977年10月21日。 恢复高考的背景 恢复高考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了纠正“推荐上大学”的不合理制度,推动教育公平与选拔人才而实施的重要举措。 恢复高考的具体措施 1977年10月21日,国务院正式宣布恢复高考,并发布相关文件,明确高考实行统一考试制度,强调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恢复高考的影响 恢复高考后,全国约570万人报考,录取人数约27万
中国恢复高考是在1977年 (不是1973年),这一重大决策彻底改变了高等教育选拔制度 ,标志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的时代开启,为改革开放奠定了重要人才基础。 历史背景 1976年“文革”结束后,国家亟需拨乱反正。1977年8月,***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果断拍板恢复高考,打破“推荐入学”的旧模式,以公平考试 选拔人才。 关键时间节点
中国恢复高考制度是在1977年 ,这一决策终结了十年“推荐入学”的混乱模式 ,首次实现570万考生统一考试 ,27.3万人通过公平竞争获得高等教育机会 ,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拨乱反正的标志性事件 。 决策过程与历史背景 1977年8月***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专家强烈建议恢复高考
中国的高考是在1977年恢复的,这一决策由***主导,终结了“文革”期间的推荐制,570万考生在恢复后的首次考试中竞争27.3万个录取名额,由此开启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公平竞争篇章。 1966年高考被废止后,中国高等教育采用“推荐制”招生,十年间导致人才断层和教育质量下滑。1977年8月,***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拍板决定恢复高考,同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正式宣布该消息
2+3中专升大专是一种可靠的升学路径,国家政策支持,学历受认可,毕业后可继续深造或就业,具有全日制学历优势。 一、政策支持与学历认可 国家政策支持 :2+3中专升大专模式是国家认可的中职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途径之一,学生通过转段考试升入大专后,其学历为全日制大专,与普通高中生通过高考升入大专的学历一致。 学信网可查 :毕业后的大专学历在学信网可查,可用于考公务员、考研、考资格证等
停止高考并非一个准确的历史事件,因为高考自1952年首次设立以来,仅在特定历史时期被取消过。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高考制度被中断,但1977年恢复高考后,高考制度一直延续至今,并成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 高考的设立与历史背景 高考制度于1952年首次设立,旨在通过全国统一的考试选拔人才进入高校。这一制度在随后的几十年间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2
1977年高考考生的开学时间大多为1978年3月初,这是中国高考史上首次在冬季举行考试、春季入学,且竞争激烈、录取率极低。 1977年10月恢复高考的消息公布后,全国570余万考生涌入考场,创下历史纪录。由于时间紧迫,各省考试时间不同(如北京12月10-12日、广东12月11-13日),但多数在12月中旬完成考试。考试结束后,评卷工作由地方组织,因准备仓促
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国高考已中断整整10年 (1966-1976年)。这一重大变革重新确立了人才选拔的公平性,直接影响了数百万青年的命运。 中断背景与时长 高考自1966年5月因“文化大革命”被废除,至1977年10月正式恢复,期间长达11年未举行全国性统一考试。教育体系在此期间遭受严重破坏,高校招生长期依赖推荐制。 恢复的关键时间点 1977年8月***主持召开科教座谈会
恢复高考制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1977年恢复高考标志着中国教育事业重新步入正轨。这一举措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的青年命运,更对国家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 恢复高考的历史背景 1977年,***同志第三次复出后,明确指出“不管招多少大学生,一定要考试”。这一指示推动了恢复高考制度的决策。同年8月,他召集科教座谈会,提出恢复高考的建议,得到了与会专家的积极响应。 2.
初中报名一般不能同时报两个公立学校,因为公立学校招生通常采用“划片入学”或“电脑派位”等统一分配方式,每个学生只能被分配到一所对口公立学校。 但部分地区政策允许填报多个志愿(如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具体需以当地教育局规定为准。 关键点解析 划片入学为主 多数城市公立初中按户籍或房产所在地划片招生,学生只能报名对口学校,系统自动分配学位,无法重复报名。 少数地区支持多志愿
初中报两个学校通常会存在冲突,一般不允许同时报考两所公办学校或签约两个学校,而且即便报了也可能因录取规则导致后续问题。 一、公办学校报考冲突 在很多地区,包括中考报公办学校,通常不允许同时报考两个公办学校。中考报考时一般考生最多能填写六个志愿,但在同一时间段只能选择一个考试院校或者按志愿顺序依次报考,不能同时参加多个学校的录取考试
小学升初中网上报名流程因地区而异,但通常包含以下核心步骤。以下是综合权威信息后的通用指南: 一、报名入口与注册 入口选择 电脑端 :登录当地教育考试院官网(如佛山市为mbzs.edu.foshan.gov.cn ,杭州市为czbm.hzedu.gov.cn )或政务服务网。 - 手机端 :通过教育部门公众号(如“佛山教育”)或官方APP(如“浙里办”)进入报名入口。2. 账号注册
初中网上报名未成功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确认原因并联系学校 核实信息 :检查报名信息是否完整,如身份证、学籍证明等是否齐全; 联系学校 :向目标学校招生部门说明情况,咨询是否可补报或调整报名。 二、关注补报通知 官方渠道 :留意教育局或学校官网、公众号发布的补报名公告; 及时响应 :若收到补报通知,立即按要求完成报名。 三、备选方案 其他学校 :若原校名额已满
初中学校招生网上报名是家长和学生通过教育局或学校官网完成入学申请的关键流程,需重点关注报名时间、材料准备和志愿填报三大环节。 网上报名简化了传统手续,但需确保信息准确性和操作规范性,避免因遗漏或错误影响录取结果。 报名前准备 :确认当地教育局发布的招生政策,包括学区划分、报名资格(如户籍或学籍要求)及所需材料(户口本、身份证、学籍证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