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概述题的核心在于“全”与“变”:提炼材料所有有效信息(全),并用专业语言归纳概括(变)。 答题需紧扣材料关键词,分层表述,逻辑严密,同时结合历史学科思维,如比较、背景分析、影响评价等,确保答案既全面又精准。
-
明确答题方向
根据题目动词(如“概括”“分析”“比较”)确定答题类型。例如,“概括”需提炼共性,“分析”需拆解因果,“比较”需双向对照。材料中的限定词(如“背景”“特点”)直接提示答题角度。 -
材料处理技巧
逐句提取信息,圈画关键词,合并同类项。例如,将分散的“土地清查”“田形图”“砧基簿”归纳为“古代土地管理制度”。注意标点符号和段落层次,避免遗漏隐含信息。 -
学科思维应用
- 背景类:从历史、现实、主观三因素切入。如分析“中国农村派形成”,需结合马克思主义传播(历史)、社会论战(现实)、学者倡导(主观)。
- 比较类:按“对象—方向—角度—组织”四步展开。如对比中西土地管理,可从目的(征税)、方法(官方/自主)、影响(治理理念)等角度分述。
- 影响类:分积极/消极、短期/长期,多维度概括。例如高利贷危害可归纳为经济(土地兼并)、社会(阶级矛盾)、政治(统治稳定)。
-
答案组织规范
采用“三化”原则:段落化(一问一段)、要点化(得分点简明)、序号化(条理清晰)。语言需专业准确,如将“农民借钱”表述为“小农经济破产导致借贷需求激增”。
提示: 平时训练可多参考高考真题答案,学习其概括逻辑和表述方式。答题时先列提纲,确保覆盖所有得分点,再润色语言,避免冗长或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