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修满144学分即可毕业,其中必修课程需完成88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42学分,选修课程至少14学分(包含校本课程8学分)。毕业需同时满足学分、学业水平考试合格及综合素质评价要求,部分省份对未达毕业标准的学生可允许补考后换发证书。
高中毕业学分要求因地区政策略有差异,但全国普遍实行“144学分制”。以某省为例,必修课程涵盖语文、数学等核心学科,总计88学分,学生须通过学习并考试合格获取;选择性必修课程针对高考选科设计,至少修满42学分,通常由物理、历史二选一科目搭配化学、生物、政治、地理四选二科目组成;校本课程及地方特色课程归入选修课程,如传统文化、职业体验等,提供8学分以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部分省份如安徽规定校本课程需完成6学分,而综合实践类活动(如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等)亦计入毕业总学分。
除学分达标外,毕业还需满足多项硬性指标。例如,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覆盖所有必修科目,成绩需全部合格,若个别科目未通过,部分省份允许结业一年内补考并申请换发毕业证。综合素质评价涵盖思想品德、社会实践、艺术素养等领域,达到规定等级方为有效。如某市要求学生三年内需完成116个必修学分(含研究性学习15分)、28个选修学分(其中6分为地方或校本课程专属),叠加其他活动分值方能毕业。
需注意,不同地区在模块设置上存在细微差别。如山东将音乐、美术、体育纳入校本课程考量,要求技术类课程(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独立核算学分;而安徽进一步明确信息技术等科目须通过“过程性学习+专项测试”评定。建议学生在规划课程时密切关注地方教育部门的具体指引,合理安排选修模块,并结合个人兴趣与高考选科目标制定学习计划。若因特殊情况无法按期修满学分,部分学校提供弹性学制或补修机制,但学生仍需尽早主动咨询校方规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