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学分申请取消的原因主要与高校第二课堂学分制度改革有关,部分学校已用更规范的创新创业实践或综合素质拓展模块替代PU学分,核心变化包括:统一管理权归口创业学院/团委、强化成果导向(如竞赛/论文)、弱化单纯活动签到积分。以下是具体分析:
-
政策调整驱动改革:多所高校将PU学分纳入“创新创业实践”必修模块,要求必须通过学科竞赛、专利发表等硬性成果获取学分,普通活动签到不再自动兑换学分。例如浙江工业大学明确区分“创业学院版”和“校团委版”学分,PU活动仅能计入后者且需额外申请认定。
-
技术平台迭代:早期PU口袋校园依赖活动扫码签到,存在诚信值漏洞(如报名不签到)。现部分学校改用钉钉等平台,实现学时自动同步教务系统,减少人工申请环节。原PU学分发放需团委手动审核,新系统通过成果关联直接录入成绩单。
-
学分认定标准化:改革后更注重成果质量而非数量,如论文第一作者可获64学时、竞赛省级奖32学时,而普通讲座仅2-4学时。PU活动的“100学时换3学分”规则因门槛过低被淘汰。
-
诚信机制强化:连续未签到会导致禁止参加活动,部分学校要求PU诚信值≥60%才允许申报学分,过滤刷分行为。补修制度调整为“差多少补多少”,未达标者需重修而非简单补材料。
建议学生登录本校教务系统或咨询团委,确认现行学分政策。若需补PU学分,可整理历史活动记录、获奖证明等,通过“成果认定”渠道提交审核,部分学校仍开放过渡期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