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围墙的大学”指打破物理与观念界限的教育创新模式,核心是开放共享、产教融合、终身学习。它既可以是无物理围墙的校园,也代表学校与社会资源深度融合的平台,更象征灵活自主的学习理念。
-
物理空间的开放
部分高校通过拆除围墙或设计开放式校园,实现与社区、园区的资源共享。例如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港将校区、镇区、园区融为一体,形成“四位一体”的创新载体,促进产学研无缝衔接。 -
教育模式的革新
这类大学强调产教融合,通过校企合作、跨学科项目培养实践型人才。成都的C-School社区大学让学生深入社区完成真实课题,如设计社区绘本或公共标识,将课堂延伸至社会场景。 -
终身学习的象征
开放大学、自学考试等模式体现“人人皆学、时时可学”的理念。安徽开放大学通过数字化平台覆盖445万学习者,提供学历与非学历教育,满足从青年到老年群体的多样化需求。 -
观念与制度的突破
关键在于破除学科壁垒和管理僵化。例如高校内部学科合作常因资源分配“各自为政”,而“无围墙”模式需建立现代治理体系,推动校企深度协同,避免合作流于形式。
提示: 真正的“无围墙”不仅是空间开放,更需通过技术赋能(如在线教育)、制度创新(如学分银行)和社会参与,构建可持续的终身学习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