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防治需要遵循"六不准"原则:不准沉默纵容、不准以暴制暴、不准区别对待、不准网络传播、不准忽视预警、不准推诿责任。这些准则从预防到处置形成闭环,强调主动干预与全员参与。
-
不准沉默纵容
目击者需立即报告老师或家长,隐瞒会助长欺凌者气焰。建立班级安全员制度,鼓励" bystander intervention"(旁观者干预),打破沉默螺旋效应。 -
不准以暴制暴
禁止教唆受害者反击斗殴,避免冲突升级。应通过德育处调解或司法程序解决,教授"非暴力沟通技巧",如使用"I型陈述"表达感受。 -
不准区别对待
需平等保护所有学生,包括成绩差、有缺陷等易被针对的群体。推行"同伴支持计划",安排阳光学生与弱势学生结对。 -
不准网络传播
严禁拍摄、转发欺凌视频,网络扩散会造成二次伤害。学校需监控校园网关键词,对网络欺凌适用《未成年人保护法》第77条追责。 -
不准忽视预警
教师须重视学生的异常表现:突然厌学、物品损坏等。建立"三级预警机制",对频繁违纪学生进行心理评估和行为矫正。 -
不准推诿责任
实行首遇责任制,首个发现者必须跟进处理。完善"欺凌事件台账",记录处置过程,校长承担最终管理责任。
落实这些准则需要家校协同,定期开展反欺凌情景演练,重点培养共情能力。每学期应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动态监测校园安全状况,将反欺凌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