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设计的一般流程可分为以下五个核心阶段,涵盖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初步设计、详细设计及施工图设计:
一、需求分析与概念设计
-
需求收集 :与产品经理、市场团队及用户沟通,明确功能、性能、材料、成本等需求,形成需求文档。
-
概念设计 :通过草图、模型或原型探索多种方案,重点激发创意并评估可行性,为后续优化提供基础。
二、方案设计阶段
-
结构选型 :根据功能需求确定结构体系(如框架、剪力墙、筒体等),并选择混凝土/钢材等材料。
-
布置规划 :确定柱墙位置、楼面梁板布局及结构分缝(如防震缝宽度)。
-
计算与估算 :手算或建模估算柱梁间距、尺寸,结合经验参数(如地震动参数、荷载取值)进行初步分析。
-
文件编制 :形成包含结构体系、布置说明及计算依据的方案文件,用于设计投标和报批。
三、初步设计阶段
-
细化设计 :在方案基础上调整结构布置和构件截面,确保经济性与合理性。
-
参数确定 :选择抗震等级、荷载组合及材料强度等级,进行结构计算(如轴压比、层间位移角等)。
-
多专业协同 :与建筑、给排水等专业交叉验证,确保设计可行性。
四、详细设计阶段
-
零部件设计 :精确设计构件尺寸、公差及装配关系,符合制造工艺要求。
-
工艺规划 :制定材料采购、加工及组装流程,确保施工可行性。
五、施工图设计阶段
-
图纸绘制 :完成结构平面布置图、节点详图及关键构造措施说明。
-
计算验证 :通过多程序模拟(如弹塑性分析、风洞试验)验证结构安全性,必要时准备超限审查文件。
总结 :流程强调需求导向、多专业协作及分阶段验证,确保结构安全、经济及施工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