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四个发展阶段以电子元件的革新为核心划分,从电子管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每一代技术突破都显著提升了性能、缩小了体积并扩展了应用领域。
-
电子管时代(1946–1957年)
第一代计算机采用电子管作为核心元件,代表机型如ENIAC,体积庞大、功耗高,运算速度仅每秒数千次,主要用于军事和科学计算。其局限性催生了技术迭代需求。 -
晶体管时代(1958–1964年)
晶体管取代电子管后,计算机体积缩小、可靠性增强,运算速度跃升至每秒数百万次。高级语言(如FORTRAN)和操作系统的出现,使应用扩展到事务处理和工业控制领域。 -
集成电路时代(1965–1970年)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将数百个元件集成到硅片上,计算机进一步微型化,运算速度达每秒千万次。分时操作系统和结构化编程的普及,推动了文字处理和图形处理的早期发展。 -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1971年至今)
微处理器的诞生标志着计算机进入个人化时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使芯片集成度指数级增长,计算机性能呈几何级提升,应用渗透到社会各领域,并催生了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
理解计算机的发展阶段,不仅能把握技术演进逻辑,更能预见未来趋势——如量子计算可能开启的“第五代”革命。保持对技术历史的洞察,是应对数字化时代挑战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