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孙状元(1827-1909)是清代咸丰九年(1859年)殿试状元, 以才华横溢的“嵌年号对联”惊艳咸丰帝,晚年谥号“文正”为清朝文臣最高殊荣。他不仅是光绪帝师,还创办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并任首任校长,推动“中学为主、西学为辅”的近代教育理念,晚年兴办实业,成为状元实业家。
-
状元之路与传奇对联:孙家鼐在殿试中以一副66字长联巧妙嵌入顺治、康熙、雍正等六位清帝年号,歌颂清朝功业,被咸丰帝赞为“绝妙”,钦点状元。此联至今被视为对联艺术的巅峰之作。
-
帝师与教育改革:他主张变法需“开民智、通下情”,主持京师大学堂时强调中西学结合,增设中小学堂与医学校,奠定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基础。戊戌政变后,他力谏慈禧不可废光绪帝,以辞职示**。
-
实业报国与乡土情怀:晚年投资安阳广益纱厂、阜丰面粉厂等实业,推动民族工业发展。虽长年在外为官,却心系家乡寿县,捐资扩建循理书院(今寿县一中前身),其诗作《游茅仙洞》流露深厚乡愁。
-
家族荣耀与个人品格:孙氏家族“一门三进士”显赫一时,他轻车简从返乡的故事(如被误认为窃贼)传为佳话,彰显谦逊亲民的品格。
孙状元的一生融合了传统士大夫的才学与近代先驱的视野,其教育理念与实业精神至今影响深远。若想深入了解这位“文正公”,可探访寿县一中内的循理书院遗址,或品读其嵌联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