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目的是明确领导干部或企业负责人在任期内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为干部考核、廉政监督和决策参考提供依据,其意义在于强化权力监督、预防腐败、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及提升治理效能。
-
分清责任界限
通过审查财政收支、重大决策和资产管理的合法性与效益性,精准界定被审计对象应承担的直接责任、领导责任或管理责任,避免“新官不理旧账”或责任推诿现象。 -
强化权力监督与廉政建设
审计聚焦经济决策权、资金使用权等关键环节,揭露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行为,倒逼领导干部规范用权,从源头遏制腐败风险。例如,对虚假招标、违规担保等问题的查处,直接推动制度完善。 -
服务干部考核与任用
审计结果作为组织人事部门评价干部履职能力的重要参考,将经济绩效与廉洁表现量化,避免“带病提拔”,促进选人用人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
保障国有资产安全与效益
核实企业或部门真实财务状况,防止资产流失,同时评估重大投资项目的效益,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例如,对亏损项目的责任追溯可警示后续决策的审慎性。 -
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
审计推动政策执行与公共资源分配的透明度,通过问题整改促进体制机制优化,例如乡村振兴资金审计可纠正基层截留挪用问题,确保政策落地。
总结:经济责任审计既是“反腐利器”,也是“治理工具”,其价值不仅在于事后追责,更通过常态化监督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实现经济与政治生态的双重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