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消防安全隐患排查及整改措施是保障师生安全的核心任务,需通过系统化排查、设施完善、教育培训和责任落实来实现。重点包括:消防设施合规性检查、安全通道畅通管理、电气与危险品规范操作、师生应急能力提升,以及建立常态化排查机制。
-
全面排查消防隐患
重点检查消防设施(灭火器、报警装置、应急照明)是否完好有效,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是否被占用或堵塞。实验室、宿舍、食堂等高风险区域需专项排查,确保易燃易爆物品专人专柜存放,电气线路符合安全标准。老旧校舍需优先升级消防系统,消除建筑结构隐患。 -
强化消防设施管理
按国家标准配置并定期维护消防器材,确保消防水源、微型消防站等关键设施可用。建立“日巡查、月检查”制度,对消防控制室、配电房等重点部位实施精细化管理,及时更换损坏设备。 -
规范用电与危险品操作
严禁私拉乱接电线或使用大功率电器,定期检修校园电网。实验室需严格管控化学品存储,配备防护装备,明确操作流程。寒暑假等空置期需加强巡查,防范电气火灾。 -
提升师生消防能力
每学期开展不少于4课时的消防知识教育,组织逃生演练和灭火培训。重点培养师生“一畅一懂两会”能力(畅通通道、懂消防常识、会扑救初火和逃生)。教职工需掌握“三提示”技能(火灾风险、逃生路线、器材使用)。 -
落实责任与长效机制
明确校领导、部门及岗位的消防安全职责,建立隐患台账并限期整改。重要节点(开学前、节假日)开展全校检查,结合奖惩制度推动执行。引入第三方评估复杂隐患,确保闭环管理。
定期演练与动态更新是巩固安全的关键。学校需将消防整改纳入年度计划,通过持续教育和技术升级构建防火屏障,同时关注新兴风险(如电动车充电隐患),确保预案与实际情况同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