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班委换届没人愿意当,核心原因在于“付出与回报失衡”——工作琐碎耗时、求职加分有限、集体凝聚力弱,甚至面临垫款催款等经济压力,导致学生避而远之。
-
工作繁重却难出成绩
班委需处理订书、发通知、组织活动等琐事,常熬夜协调却收效甚微。例如深夜发通知、反复催材料,既消耗时间又易被同学视为“工具人”,归属感大幅降低。 -
求职竞争力不足
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会、社团经历,班委头衔含金量低,无法为简历“镀金”。学生权衡后认为投入不值,转而追求其他更显眼的职位。 -
经济与学业压力双重夹击
班委常需垫付活动费用,催款成常态,甚至自掏腰包发红包激励参与。学业压力下,一旦成绩下滑,易因“表率失格”主动请辞。 -
班级凝聚力薄弱
大学班级概念淡化,活动响应率低。班委精心策划却遭遇冷场,形成“吃力不讨好”的恶性循环,进一步打击积极性。
如何破解? 可尝试简化班委职责、设立轮岗制,或通过学分奖励提升吸引力——但关键在于重塑“服务者”价值,而非仅靠强制分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