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辰对应天干对照表是中国古代历法的核心工具之一,用于精确划分一天的时间,并与五行、生肖等传统文化深度关联。 其核心逻辑为:十二地支(子、丑、寅、卯等)固定对应时辰,而天干(甲、乙、丙等)则根据日干动态变化,形成“时柱”。掌握这一对照表,可深入理解传统时间体系及其在命理、农事等领域的应用价值。
十二时辰与地支的对应关系固定不变,每时辰为2小时:子时(23:00-1:00)、丑时(1:00-3:00)……亥时(21:00-23:00)。天干的分配则需结合日干推算,遵循“五鼠遁”口诀:甲己日从甲子时起,乙庚日从丙子时起,丙辛日从戊子时起,丁壬日从庚子时起,戊癸日从壬子时起。例如,甲日或己日的子时为甲子时,丑时为乙丑时,依次类推。
时辰与五行、生肖的关联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内涵。金属性时辰为申、酉,木属性为寅、卯,水属性为子、亥,火属性为巳、午,土属性为丑、辰、未、戌。生肖则按时辰分布,如子时属鼠、丑时属牛,体现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
实际应用中,时辰天干对照表需结合具体日期计算。例如,2025年5月13日为乙巳日,根据“乙庚日从丙子时起”的规则,当日子时为丙子时,丑时为丁丑时,寅时为戊寅时,依此类推。这种动态组合体现了天干地支的循环性与系统性。
理解这一对照表,不仅能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还可为研究历法、民俗等提供基础框架。建议通过专业工具或万年历查询具体日期的时柱组合,确保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