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液晶屏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开始普及。
液晶显示器的发展历程
-
动态散射液晶显示器件(1968~1971年):
- 1968年,美国无线电公司(RCA)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块动态散射液晶显示器(DS-LCD)。
- 1971~1972年,第一块采用DS-LCD的手表出现,标志着LCD技术进入实用化阶段。
-
扭曲向列相液晶显示器件(1971~1984年):
- 1971年,瑞士人M. Schadt等首次公开了向列相液晶的扭曲效应。
- 1973年,日本的声宝公司开发了扭曲向列相液晶显示器(TN-LCD),运用于制作电子计算器的数字显示。
-
超扭曲向列相液晶显示器件(1985~1990年):
- 1984年,T. Scheffer发现了超扭曲双折射效应并发明了超扭曲向列相液晶显示器(STN-LCD)技术。
- STN-LCD在显示容量、视角等方面有了极大改善,很快在笔记本电脑等设备中获得广泛应用。
-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1990年至今):
- 20世纪80年代末期,日本厂商掌握了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的生产技术,并开始进行大规模生产。
- 1990年,采用TFT-LCD的笔记本电脑开始批量生产。
- 1998年,液晶显示技术进入台式显示器的应用领域。
- 进入21世纪,随着TFT-LCD生产线的发展,大屏幕液晶电视也越来越普及,液晶显示产业成为年产值高达数千亿美元的新兴产业。
液晶显示器的普及
- 2001年:国内市场第一次出现“液晶风暴”,国内品牌电脑标配液晶显示器的比例从1%攀升到30%。
- 2004年:液晶电脑表现强劲,并呈现出全面接班平面显示器(CRT)的势头。在一项关于液晶电脑的调查中,82.4%的消费者选择了液晶电脑。
技术突破
- 视角范围:各大厂商改进了液晶的视角问题,使液晶的视角与普通CRT相当,视角范围达到了160度。
- 画面响应时间:市场上大多数液晶显示器都具备16ms的响应时间,有的甚至达到8ms,能够满足一般3D游戏和视频播放的需求。
- 亮度:改进了背光单元的性能及采用双背光单元,使得在更小的体积内,用更低的功耗能产生更强的背光强度。
总结
电脑液晶屏的普及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下降,液晶显示器逐渐取代了传统的CRT显示器,成为电脑显示设备的主流选择。进入21世纪后,液晶显示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为我们带来了更加清晰、色彩丰富、节能环保的显示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