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煤矿安全大讨论中,个人发言的核心应围绕安全意识强化、隐患主动识别、标准化操作落实三大关键点,结合自身岗位经验提出可落地的改进建议,通过案例分析引发团队共鸣,推动安全管理从“被动执行”转向“全员参与”。
第一,安全意识需渗透到每个作业细节。煤矿工人应以“三不伤害”原则(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为基准,主动观察作业环境中的动态风险。例如,顶板支护是否到位、瓦斯检测仪数据是否存在异常波动等,每日作业前可通过“手指口述”法确认设备状态,养成主动排查习惯。
第二,隐患识别要结合岗位特性建立清单库。不同工种面临的风险差异显著:采煤机司机需重点关注截割头稳定性与粉尘浓度,通风技术员应动态监测巷道风量分配均衡性。建议班组建立“隐患随手拍”共享平台,利用手机拍摄隐患点并标注位置,形成实时更新的风险地图,提升隐患整改效率。
第三,标准化操作必须避免经验主义误区。部分工人因长期重复作业而简化流程,如未按规定使用临时支护或缩短设备检修时间。个人发言时可引用行业事故统计数据,强调“99次违规未出事≠第100次安全”,建议引入VR模拟训练系统,通过虚拟事故场景增强操作规范的肌肉记忆。
第四,应急能力提升需强化实战演练。多数工人虽掌握避灾路线图,但在烟雾、断电等复杂条件下易出现方向误判。可提议每月开展无脚本演练,随机设定火灾、透水等情景,要求工人在5分钟内完成自救器佩戴、团队协作撤离等动作,检验应急预案的实操性。
第五,安全文化建设要激发群体责任感。通过“师徒连带考核”“安全积分换福利”等机制,将个人安全行为与团队荣誉挂钩。例如,新工人上岗首月若零违章,其导师可获得额外安全奖励,形成“老带新、新促老”的良性互动,让安全讨论成果真正转化为行为习惯。
煤矿安全是全员参与的动态过程,个人发言的价值在于将抽象制度转化为具体行动方案。每一次讨论都应聚焦“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用亲身经历唤醒团队风险预判意识,最终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思维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