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裁员通常采用"优化人员结构"、"业务调整"等名义,实际通过绩效考核施压、变相降薪、部门合并等方式实现人员缩减。其核心套路可归纳为以下5点:
-
绩效考核突击严格化
突然提高KPI标准,将原本达标员工划入"待改进"名单,通过连续低评分制造合法裁员理由。销售岗常被要求翻倍业绩指标,技术岗则增加专利数量等难以短期达成的考核项。 -
薪资架构调整陷阱
取消季度奖/年终奖等浮动薪酬,或降低基础工资占比。部分员工实际收入缩水30%-50%,迫使主动离职。2023年曾有工程师曝光绩效A级却遭降薪23%的案例。 -
边缘化操作三部曲
先调岗至非核心部门(如从电池研究院转岗客服),再切断项目资源,最后以"不胜任新岗位"为由解除合同。深圳工厂被裁员工反映,调岗后常安排夜班或异地岗位。 -
离职协议埋雷条款
补偿协议中混入"自愿放弃追诉权"等条款,或分12期支付赔偿金。有离职者透露,签署后才发现协议中隐藏了竞业限制内容。 -
业务线整体裁撤
以"战略收缩"名义撤销整个事业部,2024年商用车事业部解散时,2000名员工仅获N+1补偿。部分被裁员工收到"转岗新能源部门"通知,实则新岗位薪资降低40%。
这些操作既规避大规模裁员引发的舆论风险,又降低补偿成本。需注意:收到绩效改进计划(PIP)通知时即应留存证据,调岗需双方书面同意,赔偿金分期支付属违法行为。企业人员优化与变相裁员往往仅一线之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