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至9月是北半球的秋季,这一时期气候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增大,是农作物成熟和收获的季节。不同地区对季节的划分标准存在差异:中国传统农历以7-9月为秋,气象学常以候温22℃-10℃为界,而天文季节则以立秋至立冬为秋。秋季的典型特征包括:气温回落、降水减少、植被变色,中秋团圆和重阳登高等民俗活动也集中于此。
从农历划分看,7-9月对应秋季三个月,民间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说法;按气象标准,此时多数地区候温降至22℃以下,符合秋季定义;天文角度则以太阳到达黄经135°(立秋)为起点。值得注意的是,实际入秋时间因地域而异:东北8月中旬已秋意渐浓,江南则要等到9月下旬,而华南部分地区甚至11月才感受秋凉。
这段时期包含多个重要节气:立秋宣告暑热消退,处暑表示炎热终结,白露后晨露凝结,秋分昼夜均长,寒露霜降则预示冬季临近。农谚"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生动反映了物候变化与农事活动的关联。现代气象数据显示,我国80%地区在9月平均气温会下降5-8℃。
建议关注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季节转换预报,适时调整着装和饮食。秋季干燥需注意补水,早晚温差大应预防感冒,同时这也是户外运动、赏景摄影的黄金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