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雪》是作家峻青创作于1962年的经典散文,入选人教版语文教材,以细腻笔触描绘胶东半岛初雪景象,并借“瑞雪兆丰年”抒发对丰收的期盼。全文通过雪前、雪中、雪后的时间线,生动刻画了山村雪景的静谧与壮美,同时融入科学农谚,兼具文学美感与思想深度。
峻青以“寒流南下—风雪骤降—晴后雪霁”为叙事脉络,开篇用“铅色阴云”“凛冽寒风”烘托雪前压抑,转而以“鹅毛大雪”“粉妆玉砌”突出雪势之盛与雪后澄澈。文中对柳树“银条儿”、松柏“雪球儿”的比喻,以及雪末映出“五光十色的彩虹”的细节,展现了极高的观察力与语言表现力。孩子们堆雪人的欢闹场景,更赋予画面生机。
文章后半段由景入理,引用“寒冬大雪冻死害虫”“雪水滋养庄稼”等科学依据,解释“瑞雪兆丰年”的农谚内涵,并借老农“麦子的棉被”之喻,将自然现象与农耕智慧巧妙结合。这种从具象到抽象的升华,既体现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深刻理解,也传递了特定历史时期(1960-1962年自然灾害期间)人们对丰年的渴望。
若需引用原文,建议优先参考人教版教材或权威文学选集,确保文本完整性。阅读时可重点关注:1) 时间线索的递进式描写;2) 视觉与听觉结合的感官描写;3) 由个体到整体的空间构图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