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飞雪,必有冤情”的下一句是“血溅白练,亢旱三年”。这句话出自元朝关汉卿的名剧《窦娥冤》,讲述的是窦娥在遭受冤屈后,临刑前立下的三桩毒誓,以表达自己的冤屈和愤怒。
1. 典故背景
窦娥是《窦娥冤》中的女主角,她因被诬陷杀人而被判处死刑。在行刑前,她指天发誓,希望自己的冤屈能够昭雪。她发下的三桩毒誓分别是:
- 六月飞雪:象征冤屈深重,天道不公。
- 血溅白练:希望自己的鲜血能够溅在白练上,留下清白之证。
- 亢旱三年:希望大地因她的冤屈而遭受三年大旱,以警示世人。
2. 毒誓的实现
在《窦娥冤》的剧情中,窦娥的三桩毒誓一一应验。她死后,六月果然下起了大雪,鲜血染红了挂在刑场上的白练,而当地也随即进入了长达三年的大旱。这些现象被当地百姓视为窦娥冤屈的昭示,最终她的父亲窦天章科举高中后为她**昭雪。
3. 典故意义
“六月飞雪,必有冤情”这一典故深刻反映了古代人民对正义的追求和对冤屈的同情。它揭示了“天道昭彰,善恶有报”的朴素信念,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公正的渴望。这一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中国戏曲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总结
“六月飞雪,必有冤情”及其后续的“血溅白练,亢旱三年”不仅是一句脍炙人口的成语,更是对冤屈与正义的深刻表达。这一典故提醒我们,在面对不公时,应坚守正义,同时也希望社会能够给予冤屈者公正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