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起源于20世纪初的非洲,由黑猩猩体内的猴免疫缺陷病毒(SIV)跨物种传播给人类,经变异后成为HIV病毒。其全球大流行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科学界普遍认可自然传播说,驳斥了人为制造或外太空传入等阴谋论。
-
病毒的自然跨物种传播
HIV-1型病毒最可能源自非洲喀麦隆的黑猩猩,猎人通过捕猎或食用灵长类动物时,伤口接触携带SIV的血液导致感染。1959年刚果金沙萨发现的早期感染者血液样本证实了这一点。HIV-2型则与西非的白顶白眉猴有关,但传播范围较小。 -
从局部传播到全球流行
20世纪初期,病毒在非洲缓慢扩散,后因殖民活动、**易和医疗条件落后加速传播。1981年美国报告首例艾滋病病例,患者均为男同性恋者,一度引发“同性恋癌症”的误解。1983年法国科学家首次分离出HIV病毒,1986年国际统一命名。 -
科学界对起源的争议与澄清
早期有“美国生物武器实验”或“疫苗污染”等假说,但基因溯源研究显示,HIV与黑猩猩SIV基因高度匹配,支持自然演化理论。2008年诺贝尔奖授予HIV发现者,进一步确认其科学结论。 -
病毒亚型与全球分布
HIV-1分为M、N、O、P四组,其中M组(含11种亚型)导致全球90%的感染。中国主要流行CRF01_AE和CRF07_BC重组毒株,而非洲仍是疫情最严重地区。
提示:艾滋病防控需基于科学认知,避免歧视与谣言。了解起源有助于追溯传播链,但当前重点应是普及检测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