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全球性传染病,其起源可追溯至非洲灵长类动物的跨物种传播。 关键研究证实,HIV-1和HIV-2分别源于黑猩猩和白眉猴体内的猴免疫缺陷病毒(SIV),通过狩猎、血液接触等途径传入人类,最终在20世纪后期爆发为全球疫情。
-
病毒的自然起源
科学研究表明,HIV-1的最早毒株与中非黑猩猩的SIVcpz病毒基因高度相似,而HIV-2则与西非白眉猴的SIVsm病毒相关。病毒可能通过猎人处理染病动物时接触血液或伤口传播,随后在人际间扩散。 -
跨物种传播与进化
HIV-1分为M、N、O、P四组,其中M组是全球主要流行毒株,源于喀麦隆黑猩猩的SIVcpz。病毒在人类体内经过适应性突变,逐渐演变为可高效传播的HIV。 -
历史传播路径
20世纪初,非洲殖民化加速了病毒扩散。首例确诊病例于1981年在美国报告,但回溯研究表明,早在1970年代,中非地区已有类似病例。1985年,中国发现首例输入性病例。 -
早期误解与科学突破
初期,艾滋病被误认为与同性恋相关,直至1983年法国科学家首次分离出HIV病毒。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命名病毒为HIV,并确立其通过性、血液和母婴传播的途径。
了解艾滋病的起源有助于消除偏见,并强调科学防控的重要性。 尽管病毒来源已明确,但全球协作与医学研究仍是遏制疫情的关键。